协会通知

《湖南旅游饭店》杂志征稿!别让你的才华无处安放,快来投稿吧!(2023-06-15)

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动态 > 专题新闻 >

专题新闻

中国旅游的邵琪伟时代:2005—2014

来源: www.hntha.org浏览: 发布:2014-11-07

    2005年3月,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邵琪伟赴任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同时兼任中国旅游协会会长。这一调任顿时成为当年中国旅游界的大事件。

 

  1998年邵琪伟任云南省副省长,1999年,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这也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专业类世博会,为后来中国举办综合类世博会积累了经验和信心。至2005年,在邵琪伟的主导推动下,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落后的云南省成长为享誉世界的旅游强省。

  邵琪伟调任国家旅游局后,被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旅游界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组委会在授奖辞中写道,“他有能力将云南这个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强省。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期待,他将中国转变为一个真正的世界旅游强国。”

  2014年10月29日,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关于国家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职务调整的决定——李金早任国家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邵琪伟不再担任国家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

  至此,邵琪伟担任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9年零8个月。近十年,是世界经济动荡不定的十年,也是中国旅游在困境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中破浪前行的十年。

  这十年,中国旅游承受过天灾、金融危机、出境游下滑等带来的压力,也拥有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大的国民旅游消费等所带来的空前机遇。同时,在迅速更新升级的科技,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日益向多极化、多元化、多维度扩展延伸发展的旅游市场格局,也让中国旅游所要面对的局面更加复杂多变。但不管怎样,整体来看,这10年间,中国旅游产业既能顺势而为,也能逆势飞扬,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

  2014年6月4日,牛津经济咨询社发表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国。中国旅游以庞大的客流和强大的消费能力,赢得了世界的注目。在2006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消息,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但是,2009年出现的出境游下滑,让这一预测充满极大的不确定。

  如果将中国旅游放在世界旅游大格局中看,邵琪伟掌舵的10年,是中国旅游迎头追赶世界旅游强国的跨越时期,虽然没有像他2005年赴任国家旅游局长时公众所期待的那样“将中国转变为一个真正的世界旅游强国”,但至少,在这10年间,中国旅游缩短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的差距,并以更加猛劲的势头,向这个目标迈进。

  中国旅游产业10年变局

  2005年,“十五”时期即将结束,“十一五”即将开启,刚好是个过渡时期。当时,国务院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定位是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这只是一种倡导和提法,国家层面并没有对旅游产业寄予直接的政策支持,中国旅游市场在自行完成它的转型升级。

  这一时期,也正逢中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200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中国即将迈入休闲时代,由国家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推动休闲旅游产业更快发展,成为旅游学界的强烈呼声。

  下面,我通过关键词,来回顾一下2005年至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的变局。

  2005年关键词: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

  在江西南昌召开的200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旅游工作更好地融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主旋律,进一步发挥好关联带动功能”,“要把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及推进工农业旅游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这两项重点工作突出抓好,争取开创出更好的工作局面”,因此,以弘扬革命精神,传递正能量的红色旅游,成为这一年的主题,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要求“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要求“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配套发布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产业结构调整确定八个方向。

  中国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开始首次飞行,标志着一股低成本航空热潮兴起。廉价航空的模式,使得飞行变成中国普通出行方式。

  5月18日,宁海举行“重走霞客路,探秘梁皇山”开游仪式。来自华东6省1市的519名“驴友”共同宣读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倡议书。

  2006年关键词:乡村游、旅游扶贫

  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解决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全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生态良好、民风淳朴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田园风光观光和采摘等方式悄然兴起,成为大都市人群体验田园生活的新潮流,这为新农村建设开拓了新思路和新市场,旅游扶贫成为民生工程。

  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注定确定为“中国乡村游”,提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旅游不再围绕大都市文化、名山大川、历史古迹等先天性资源优势,而是从空间上走向纵深,老弱边穷的偏远地带成为旅游新目的地,古镇、古村落成为游客回归心灵家园的理想之地,并催生了许多新业态。

  安徽西递-宏村、湖南凤凰古城、江西婺源等景区成为引领中国乡村旅游新潮流和新风尚的优秀景区。中国乡村游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靠天吃饭的生存法则,当地居民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一年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是对这一现象的艺术化呈现。

  2007年关键词:和谐城乡游、促进城乡交流、“好客山东”

  为了推动城市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共融发展,趁着2006年全国“中国乡村游”的热潮,2007年,国家旅游局将年度旅游主题定为“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以“走进乡村、走向城市,促城乡交流”的宣传口号,让“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乡村游及城郊游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外延,中国旅游格局一方面呈现遍地开花的势头,一方面也表现出开发急功近利,经营良莠不齐的态势,旅游市场秩序的乱象,亟待科学监管。

  这一年,山东省放弃“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形象定位及宣传口号,整合齐鲁以孔子为代表的“仁”文化,以水泊梁山为代表的“义”文化,结合山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风尚,提炼出“好客山东——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形象定位和宣传口号,并在此后的推广中摸索出“捆绑式”营销,掀起中国旅游省域大品牌营销革命,“好客山东”构筑起的品牌体系及推广方式,被其他省域广泛借鉴,甚至模仿,比如“四字定位法”。

  这一年,京津城际铁路全线贯通,标志着我国第一条时速300公里的城际铁路诞生,通车后将实现北京天津30分钟通达,中国旅游的高铁时代即将来临。

  2008年关键词:北京奥运游、国际旅游形象、旅游救灾、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

  2008年,中国迎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这一年的旅游主题理所当然地面向国际,确定为“北京奥运,相约中国”。在奥运会开幕前的前三个月,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紧接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受此影响,虽然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旅游的贡献并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全球聚焦北京的时代机遇,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度的宣传推广,也让中国旅游形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巡礼,尤其是北京,经由奥运会的推动,城市基础建设及服务设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5•12汶川地震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态观和生活观,善待自然,珍惜生活在潜意识里达成共识,众志成城救援灾区,以旅游支援灾区重建成为一种时尚,被地震重创的汶川及阿坝州在地震后成为旅游新热点。

  这一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到3266.8美元。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期,中国人的休闲时代来临,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旅游产业将在这种转变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2009年关键词:生态旅游、国民休闲计划、《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化旅游

  2009年,中国旅游从国际野心,重回生态自然。这一年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年”,以“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为口号呼吁国民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珍视赖以生存生态环境。旅游学界则更是强调旅游开发回归理性,少一些以旅游开发之名毁山川填江海、走马圈地灭草场伐森林建高尔夫球场、休闲度假别墅甚至房地产项目的简单粗暴、粗制滥造,多一些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游客体验自然,接受生态教育为核心的精品项目。

  这一年,广东省率先发布国民休闲计划,紧接着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也成为国民休闲计划的试点区域。为了应对严峻的金融危机,响应国家“刺激国内消费,拉动内需”的号召,名目繁多的“旅游优惠券”满天飞,“本地人游本地”成为各地进行旅游促销的重要手段。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式发展成为全球时尚,“绿色出行”、“低碳游”兴起。

  这一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国家层面对于日益繁荣的中国旅游市场的积极响应。

  从2003年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2009年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6年间,中国旅游产业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紧密融入国家战略。《意见》颁布后,全国有24各省市直辖市把旅游产业确立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中国出入境游首次出现逆差,整体呈现出“两升一降”格局——出境游猛增、国内游稳长、入境游下滑,至今没有恢复。

  2010年关键词:休闲度假、世博旅游、旅游法起草、影视营销、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区

  随着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中国旅游迈向休闲度假时代,旅游产业亟待从单一的游览观光向复合型的休闲度假转变。

  中国首次迎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城市更美好”,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项国际盛会。

  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将年度旅游主题再次锁定“中国乡村游”, 主题口号为“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由于世博会的拉动,7000万游客如期而至,创造800亿元旅游收入,中国旅游依托国际盛会又完成了一轮全球营销。但上海世博会的拉动并没有扭转入境游的滑落,出入境游逆差达到97亿美元。

  这一年,《旅游法》正式起草,旅游发展将有规可循。借力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2》,北京旅游打了一场漂亮的营销战,开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政府与影视企业结合的创新模式。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了旅游综合改革的工作思路和重要原则,并对确定为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成都、秦皇岛、舟山、张家界四个城市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标志着旅游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11年关键词:文化旅游、高铁旅游、海南国际旅游岛、台湾个人游、张家界营销

  为积极落实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2011年,国家旅游局将年度主题确定为“中国文化游”,提出“游中华,品文化”、“中国文化,魅力之旅”的宣传口号,营造文化旅游氛围,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大量的投资机构文化旅游领域,建设文化旅游项目。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计划将于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紧接着,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引购物游热潮。

  国家旅游局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首届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不是法定节假日,但“中国旅游日”的设立为倡导国民休闲旅游,推动旅游企业进行市场促销创造了一个新时机。

  这一年,总长度1318公里,总投资约2209亿元的京沪高铁于6月30日正式开通,使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往来时间缩短到5小时以内。随着高铁网络的逐渐建成和完善,中国迈向高铁旅游时代,“快旅慢游”成为可能。

  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厦门。参加台湾个人游的游客须为具有三地正式户籍的居民,可以自由出入台湾,在台最长天数15天,极大地促进了两岸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

  这一年,湖南张家界著名景观“乾坤柱”因3D电影《阿凡大》的热播,正式更名为“哈里路亚山”,引发巨大争议,张家界借此实现了一次国际化营销,借势借时接力营销更加得到旅游品牌营销的认可和借鉴。

  2012年关键词:欢乐健康游、俄罗斯旅游年、景区饭店摘星、三沙旅游、高速公路免费、美丽中国

  中国旅游开始注重人本体验,“欢乐健康游”成为这一年的全国旅游主题,倡导旅游康体益智,丰富阅历,增长知识,健康体魄,修身养心;强调以游客欢乐健康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收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中国举办“俄罗斯旅游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客源国。双方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边境旅游、旅游安全、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正在全面推进,过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兴建度假酒店与购物中心,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方式。

  新《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对游客好评率较低、社会反响较差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的景区和酒店,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理,包括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情节严重者将直接被摘星处理,推动景区饭店整体质量水平和旅游服务的提升。

  海南开发开放三沙旅游,加快发展海洋旅游,打造海洋旅游精品。《旅游法》草案提请审议。高速公路免费助推最长黄金周。随着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中日关系严重恶化。受此事件影响,中国赴日旅游也跌至历史冰点。北京和上海相继宣布,自2013年1月1日起,对途经两地空港口岸的45国游客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这一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成为旅游产业遵循的理念和目标。

  2013年关键词:海洋旅游、国民休闲纲要、门票涨价、丝绸之路、旅游法、新型城镇化

  从城市游到乡村游,从乡村游到边境游,中国旅游在飞速发展中,不断地拓展空间外延。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蓝色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旅游业的发展。世界范围涌现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如夏威夷群岛、马尔代夫群岛、巴厘岛、普吉岛、塞班岛、冲绳岛、济州岛等等。

  中国大陆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等战略的实施,中国迈入海洋经济时代。因此,国家旅游局将2013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促进海洋旅游的发展。

  年初,国务院发布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形成。《纲要》重点体现了提倡绿色旅游休闲理念、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鼓励国民旅游休闲消费、丰富国民旅游休闲产品、提升国民旅游休闲品质等五大亮点。

  这一年,凤凰古城以148元的门票引风波,也标志着中国旅游景区门票迈向“百元时代”。与凤凰古城收门票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部分景区在争议的风口浪尖上实施节假日免票,除达到借势营销效果外,究竟是死守门票为景区创收,还是围绕核心景区打造旅游综合体,丰富游客体验消费,从而创造更多的盈利点,成为业界思考和争论的问题。

  这一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率先成为舆论热点。未落俗套的是,全国十多个省区陷入“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争。

  10月1日,酝酿了3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颁布实施。《旅游法》的出台既让旅游有法可依,同时也让行业经历了一次重新洗牌,导游和旅行社的管理整顿首当其冲成为《旅游法》的“试刀石”。在线旅游风生水起,传统旅行社转型迫在眉睫。

  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也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应该坚守的底线,尤其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旅游开发的坐标系。

  2014年关键词:智慧旅游、文明旅游、改革与发展、旅游联席会议、旅游逆差

  近10年来,没有什么比科技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也没有什么比科技对人类生存经验的颠覆来得更彻底。或许有些旅游景区至今尚未解决便利、卫生的厕所问题,却不得不面对手持移动工具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终端搜索、导航的游客。互联网、云计算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彻底颠覆了出游方式、商业模式及旅游市场格局,人们在不经意间一脚踏入了智慧旅游时代。携程网、去哪儿、艺龙网、途家等电子旅游商务平台应运而生,构筑起电子商务帝国的阿里巴巴、京东等携巨资高调切入旅游市场,成为引领新时期旅游市场的宠儿。

  今年是“智慧旅游年”,从本质上说,智慧旅游不是一种旅游服务方式,更是旅游产业与时俱进,与科技信息同步的发展阶段,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旅游的形态,让过去太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让过去太多的不可知,变为透明,提升旅游的便捷度、舒适度和体验度。

  当庞大的中国游客涌向世界,中国旅游也纵深化地融入世界的同时,“文明旅游”却成为高悬在中国旅游形象上的一把利刃。一方面是中国旅游市场管理秩序亟待完善,宰客、欺客现象频发,缺乏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虚假旅游商品泛滥;另一方面购买力全球第一的中国游,却因客素质低下被外媒报道批评,这些问题都在严重影响着中国的旅游形象,“文明旅游”有待于国家和国民的共同努力。

  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9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文件,9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主持召开首届部际联系会议等,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中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信心、决心和雄心,奏响举全国之力推动旅游产业大繁荣的集结号。

  今年,中国出境游客或将突破1亿。预计未来5年,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以现在人均约2万元的消费,5年间,中国游客将向海外贡献约1,0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要真正做到让全世界公民“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随着邵琪伟的调任,只能交由下一任,甚至后几任的中国旅游掌舵者来领衔完成。

  邵琪伟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总结

  以上,我们仅是通过关键词来浮光掠影地回顾中国旅游的邵琪伟时代,即2005年至2014年的发展巨变,谁也无法对这近10年的巨变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这能说,这10年,“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它就自然发生了”。

  从云南到国家旅游局,作为一位变革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的领航者,邵琪伟卸任时总结近十年时说,“在国家旅游局工作近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与班子成员一道,和国家旅游局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国旅游系统1400多万员工一道,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协力同心,努力作为,共同见证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共同推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旅游业的发展进步”。

  近十年来,中国旅游产业从一个行业、一个产业转变成一项驱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级战略,正如邵琪伟所说,“回顾近十年的工作,我深深感到旅游工作只有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大局,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旅游业才能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只有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扩大,依法治国不断推进,旅游业发展才有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才能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只有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强民富,旅游业发展才有可靠的经济基础;推动旅游业发展,只有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致力于把旅游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才能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只有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支持旅游、参与旅游,旅游业的发展才能形成强大合力。”

  2014年6月26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南开大学作了题为《中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需要解决十个问题》的学术报告,其中有一段精彩的发言,显示出他对中国旅游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清醒的认识。我想,这段发言可以作为邵琪伟对这10年的高度总结,以及对于未来中国旅游的期许。

  邵琪伟在学术报告中指出,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完成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在世界旅游发展中的地位稳步提升,这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中国旅游规模增长很快,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中国和旅游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要建设成为旅游强国,要下大力气解决十个关键问题:

  一是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服务业;三是要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市场主体;五是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六是要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七是要构建较为完整的旅游法律和政策体系;八是要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和旅游人才队伍;九是要提升国家旅游形象和在世界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十是要增强在全球旅游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各类规则参与权。

  随着邵琪伟的卸任,李金早的接任,2014年,中国旅游告别“丰功伟绩”时代,迈进“黄金白银”时代。

  而要实现邵琪伟提出的十个关键问题,实现“旅游强国”梦想,增强中国旅游在全球旅游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各类规则的参与权,甚至主导权,却需要举全国之力,借全球之势来完成。

  因为,在全球一体化时代,旅游产业不再是一个行业的事儿,而是国家的事儿,全球的事儿!

  借此向为中国旅游产业崛起奋斗过的邵琪伟一代致敬,也向接力中国旅游迈向“旅游强国”的新舵手李金早表示祝贺,并寄予新期许!

  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