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集团无一例外地认为二三线城市是国内最有潜力的酒店市场,但事实上这一市场正处于尴尬的局面,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却又想出去。或许供大于求致酒店降价竞争的惨烈局面,及地方政府盲目的招商引资,才是这场“围城”的关键。 供大于求致降价竞争 业主方和管理方分手的孰是孰非,在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看来,双方都有责任。事实上,类似于上海耀达与洲际酒店的纠纷、三亚华宇与洲际撤牌纠纷、上海丽晶酒店的撤牌、兴荣豪廷撤牌、丽致酒店撤牌等,似乎使酒店业主方与管理方的矛盾在这几年变得频繁而凸显。 赵焕焱告诉记者,这些矛盾的激发一方面是由于受经济危机冲击,欧美经济不景气,高端酒店境外客源增长乏力所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当前对酒店建造没有控制,供求关系总体上已是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酒店大多采用降价促销作为竞争主要方法,这就造成了其经营状况的下降。 目前,洲际、万豪、香格里拉、希尔顿、凯宾斯基、喜达屋、凯悦等60余家国际知名高端酒店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华大力扩张,竞争越来越激烈,四处寻找合作业主,但并非所有业主都适合酒店业。在赵焕焱看来,对跨国酒店管理集团来说,其管理的酒店自然是多多益善。因此权衡之下,短期利益就凌驾于其中长期利益之上。 赵焕焱指出,在过去高速发展的时期,尚能掩盖酒店业的疯狂扩张,但在经济增速慢下来的时候,尤其是酒店有建设周期,供应滞后,应对酒店行业加以控制。 地方政府盲目引进高端酒店 酒店集团的盲目扩张,是因为地方政府为其制造了这一条件。为迎合地方政府的特殊嗜好,中国开发商们正在努力让他们所进入的几乎每一个县城都拥有一座高档酒店。而跨国酒店品牌在华的轻资产模式,很容易使得三方一拍即合。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报告,目前中国平均每4天就有一家国际品牌酒店开业。 “在土地招商阶段,如今的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引入豪华酒店,作为改变城市形象或提高区域品位的重要手段,此外还可创造持续税源和增加就业。很多政府对一些地块的出让条件就是建设高星级酒店。”赵焕焱说。 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酒店大部分都是赔钱的,但效益在酒店之外:通过帮三四线城市政府盖酒店、摩天楼和大型购物中心,政府往往会在土地价格、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此外,将项目中销售型物业套现所得,用于投资酒店开发建设,又达到了合理避税的效果”。 中房信分析师薛建雄认为:“一方面,对地方政府投其所好常能让开发商在其他方面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建设高端酒店和购物中心,可带动一片新兴区域整体价值,也会促进综合类项目中住宅部分的销售,‘开发商何乐而不为’。”在许多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看来,“集团的快速发展,非常依赖于合作伙伴在商业目标上的一致性。”其所指的合作伙伴,主要是像富力、华润、苏宁,以及华远这样的传统开发商。 高速扩张致人才困境 然而酒店扩展的速度,却超越了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速度。 国际酒店巨头凭借其知名度占领中国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管理人才的严重短缺。管理人员不足,意味着管理方没有能力与更多的业主签约,即使签约,也不可能达到其对外宣称的应有的管理水准。人才短缺和急速扩张之间的矛盾很容易导致拆东墙补西墙,以次充好,管理水平不断下降。 一位酒店高管坦言:“不是酒店提供不了好的职业发展规划,而是事实上,酒店扩展的速度,也超越了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速度。”其介绍,现在最为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当一位工作不到三年,业务能力还很一般的销售人员,只要借机跳槽至另一家新开酒店,就必定可以晋升。这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当然不错,越多酒店进驻,意味着越多就业机会的提供,然而业务水平整体跟不上,也容易让酒店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招工要求也将有所放低,致使品质直接下降。 招商证券旅游行业研究员苏平认为,酒店行业在年轻人中的认同度也有待提高。而且酒店行业薪酬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再加上酒店业管理人才流动性较大,但酒店业本身发展速度又比较快,所以在人力资源上就形成了较大的需求缺口,导致人才紧缺。 |